中黔集團茅臺鎮唐臺酒業
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唐臺酒業有限公司坐落于中國白酒第一鎮——茅臺鎮7.5平方公里醬酒核心產區,與茅臺酒廠隔河相望。10年前唐臺酒業從茅臺鎮上一家傳統的釀酒燒坊起步,近年來公司不斷追加投入,并響應仁懷市政府號召進入政府醬酒產業園區,”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在仁懷市中黔集團萬噸酒庫封壇(茅臺鎮中黔封壇酒庫是仁懷市政府扶持,配置較完善國家級酒庫之一,也是中國醬香酒封壇酒庫吉尼斯獲得者)。已形成封壇6000多噸,庫存基酒1.6萬多噸的規模。
歷經多年的發展,唐臺酒業始終傳承正宗醬酒釀造工藝,堅持古法釀造。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不斷培養釀酒師及營運團隊,釀造高品質醬酒,打造極具升值的封壇原醬酒,并擁有“唐臺”、“鼎臺”、“漢唐臺”、“毓茅酒”、等醬酒著名品牌。
“傳承歷史,精品奉獻”為宗旨,以優質原醬酒生產商、高品質品牌酒運營商,超值OEM提供商的三商理念經營企業,企業得到快速的發展并吸引行業內外的多方關注。
據傳說,唐朝末年,由中原遷移到茅臺村(現茅臺鎮)定居的楊氏先祖沿襲中原的祭祀和飲酒習慣,利用楊氏族人祖傳的釀酒技藝和茅臺鎮的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開創了楊家酒師在茅臺鎮釀制醬香型白酒的先河。一個意外的發現,楊氏族的人一位先祖創制了神奇獨特的古老茅酒核心技術——“楊氏茅酒制曲秘方”,讓世代楊家酒師--楊久峰名揚天下。 茅臺鎮釀酒有厚重歷史人文積淀。
(1) 自古至今,“人文茅臺”始終是一個不拘于飲者的特殊載體—文人騷客紛踏來,把茅臺醬香酒的品飲,收藏的詩情中尋找靈感,去升發更暢美詩篇,政治家把醬酒當作跨越國界、種族,不同文化的媒介,傳遞中國的名族國輝。權威的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這樣評價茅臺鎮茅臺酒:“茅臺鎮釀酒歷史悠久。18世紀中就有酒坊20家,20世紀初“茅臺春”和“茅臺燒春”已列于世界名酒之林。
(2)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2000多年前,今茅臺鎮仁懷一
帶盛產“蒟醬酒”漢使唐蒙出使南粵,曾專程繞道此地取酒歸長安獻于武帝,帝飲而“甘之美”。唐宋以后,茅臺地產酒逐漸成為歷代王朝貢酒,還通過南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
清代詩人張國華的詩句: “一座茅臺舊有村,糟丘無數結為鄰,
于今好酒在茅臺,滇黔川湘客到來”。
詩仙李白晚年安史之亂后,輔佐永王璘受牽累,流放夜朗(今仁懷茅臺鎮一帶)留下千古絕句酒仙詩“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即愛酒、愛酒不愧天”。據記載,清同治一年(1862年),從“成裕燒房”開設起到其后的“榮和燒房”及“恒興燒房”三家著名燒房聘請的都是楊家酒師。其釀制的古老茅酒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瓶破天驚,一舉奪金,開創了古老茅酒的輝煌歷史。
據記載,1936年,朗酒的開山鼻祖,時任成義燒房的總酒師楊銀安(解放前,茅臺鎮四大楊家酒師之一)去四川省古藺縣二朗灘,用茅臺的釀酒方法和“楊氏茅酒秘方”藥粉,開拓釀造了朗酒。
據記載,1949年10月1日晚由楊義興(解放前,茅臺鎮楊氏家族四大酒師之一)時任總酒師的“恒興燒房”釀制的“賴茅”酒,成為新中國開國第一宴慶典酒,是茅臺酒被稱為國酒的開端。
據記載,1951年,地方人民政府將原三家私營酒坊通過贖買、沒收、接受的途徑并成立了國營地方茅臺酒廠,原三家私營灑坊的楊義興、楊銀安、楊永福及一大批楊家酒師也一同進入茅臺酒廠工作,據傳說,茅臺酒廠建廠之初,楊家酒師占大小酒師達90%以上。龍其以釀酒聞名的楊義興酒師,民國二年(1913年)入茅臺“成義燒房”當學徒,先后在“成義、榮和、恒興”三家燒房和遵義龍坑集義燒房作酒師。1953年入地方國營茅臺酒廠,以酒師身份兼負生產技術指導工作。1958年提為副廠長、并任總工程師。先后當選為省政協第二屆、第三屆委員,全國人大第二屆、第三屆代表,1978年在茅臺去世。鑒于楊義興對茅臺酒廠的特殊貢獻,茅臺酒廠在國酒文化城內為其塑像,并尊稱為“國酒大師”,這足以證明楊家酒師在國酒茅臺中的地位暨其貢獻得到了充分的彰顯。
經過幾年的生產和貯存,公司已初具規模,正在推向市場,市場反映熱烈,市場前景看好;2014年后市場變化公司快速轉型,改變茅臺鎮酒傳統經營模式: 互聯網十名酒匯! 通過電商平臺把線下終端,社團,經銷商,引流到我們茅臺鎮名酒匯, 將致力于發揚光大茅臺鎮醬香酒, 讓人們能真正喝上物美價廉的茅臺鎮好酒。
中黔集團茅臺鎮唐臺酒業
我要應聘